新闻中心 /News
火星电竞汇川技术试图撕掉“小华为”标签
在央视乙巳蛇年春晚的舞台上,一组人形机器人和舞者合作完成的舞蹈彻底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。
春节后的几个交易日,人形机器人概念走出一波强势行情。这无疑宣示着新一轮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热潮,正在酝酿升温。
早在前几年,人形机器人的热潮,就从美国“吹”到了中国。当时就有券商研报认为,人形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与其他自动化设备的有力补充,其全球市场空间不逊色新能源汽车。
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,“如果说智能汽车是智能智造的皇冠,那么智能机器人将是机器智能的皇冠。”
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抵挡住这一“诱惑”,所以国内各大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纷纷加大投入。
1月以来,随着量产信息一个接着一个被披露,2025年人形机器人“量产元年”的推断也将被坐实。火星电竞网址
盛况之下,人形机器人产业链“大厂”汇川技术(300124.SZ)也迎来了“大象起舞”。
1月7日以来,汇川技术股价一改下滑趋势开启扭头上扬,截止到2月11日收盘,股价从最低点55.74元涨至最高点70.25元,市值直接增加了390亿。
但从变频器到通用自动化,再到新能源和轨道交通,汇川每一次多元化扩张和跨界,都做成了行业顶级专家,其曾在2023年创下接待机构总量就达到3099家次的纪录,一度是最受关注的A股明星企业。
这一次,这家拥有超过1850亿市值的隐形冠军,又能否再一次紧跟浪潮、掌控先机?
回看特斯拉“WE,ROBOT”技术日发布会,马斯克那句“这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天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。
发布会上,Optimus可以完成深蹲、瑜伽、跳舞等平衡动作,这里面的技术细节对应着一大批技术和产业,比如“关节”,人类做家务离不开灵活且复杂的关节构造,机器人做家务同样也离不开。
关节需要在较小的体积上做出幅度较大的动作,而谐波减速器单级传动比大、体积小、质量小、运动精度高,成为了机器人关节的重要部件,确保机器人动作灵活准确,承载能力强,响应速度快。
近年来,伴随着中国不断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,早在十多年前就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。但当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四分之三靠进口。
在工业机器人需求快速增长和国产替代的双重机遇下,不少企业蠢蠢欲动。汇川技术就是其中之一。
创业于2003年的汇川技术,最初专注于研发矢量变频器。这种变频器通过精确控制电机的速度和转矩,实现了更高效的自动化控制,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。
2006年,公司战略转向更高技术门槛的PLC(可编程逻辑控制器)和伺服系统。PLC控制器能够通过编程实现对机器设备的智能化调控,伺服系统则通过精确反馈控制设备的运动,广泛应用于高精度工业设备中。
随着业务的迅速扩展,汇川技术不断加码并购,公司分别于2013年、2015年、2016年、2019年收购南京睿瞻科技、江苏经纬、上海莱恩、上海贝思特,先后向工业视觉、轨道交通牵引系统、工业传动解决方案、电梯电气系统等方向进行业务拓展。
同时,公司又瞄准新能源汽车领域。2016年,汇川技术成立了汇川联合动力,专注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。到了2024年,汇川技术通过收购法国IRAI公司,进一步增强了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与仿真领域的技术实力。
截至2024年,汇川技术的业务已经分为通用自动化、新能源汽车、智慧电梯、轨道交通四大板块。
尤为一提的是,人形机器人的“身体”主要由传感器、驱动器以及电池等构成,其中驱动器中的伺服系统为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。
天风国际指出,机器人的关节驱动离不开伺服系统,关节越多,机器人的柔性和精准度越高,所需要使用的伺服电机数量就越多
中国伺服系统市场主要分为日韩品牌、欧美品牌和中国品牌三大阵营,由于需要的技术水平较高,伺服系统市场过去一直为外资品牌主导。
直到在2021年上半年时,中国品牌中,汇川技术首次市场份额占比排名第一,市占率达15.9%,击败西门子、三菱等外资巨头,稳居国内王者。
2024年1月,工信部等7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,做强未来高端装备,其中人形机器人排在“创新标志性产品”专栏第一位。近年来,北京、上海、广东等多地也提出,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。
这意味着,人形机器人走进产线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实现,而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也已经被提上日程。在人形机器人大爆发前夜,汇川技术被资本市场盯上也情有可原。
在2023年汇川技术成立二十周年的庆典上,创始人朱兴明发表了一篇关于《写给二十年前的一封信》的演讲。
在这份演讲中,朱兴明提到汇川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是“断层”,即很多产品都是通过精准切入行业技术的断层迭代引领了行业革命。
2001年,也即华为来到了任正非写下《华为的冬天》那一年。任正非选择转让和剥离非核心业务(其中就包括了朱兴明团队所涉及的业务),成功让华为渡过寒冬。
这笔交易的达成,帮助了华为度过冬天,也无心插柳地成就了中国工控产业的小辉煌——由于不适应买主艾默生的环境,2003年,朱兴明带领着原团队离开,在深圳创办了汇川技术。
创业团队最先瞄准的是工业自动化系统三大件之一的变频器市场。凭借着此前在该领域技术上已有的技术积累,汇川技术很快便推出了自己的模块化矢量变频器。
2002年,中国房地产行业走热。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,做配套的国内电梯企业干的都是零配件组装。
朱兴明发现了大展身手的机会,“我们要作为各路侠客,量身打造神兵利器的铸剑大师。”
可能是天生带有浓厚的“华为基因”,汇川技术创始人团队的创新能力依旧凶猛。
汇川这款创新性产品由于降低了电梯控制系统的成本,大幅缩短了安装和调试的时间,完美解决了客户的痛点,一上市后就取得了巨大成功。
后来,汇川又将电梯行业的经验和模式,复制到纺织、空压机等行业,不断实现着国产进口替代,也不断将中国工控推向新高。
2010年,汇川技术顺利在创业板上市。但这并没有让汇川停下脚步,反而是开始拓展更多产品线,逐步将业务伸向光伏逆变器、汽车空调、商用车电控、工业电机、传感器等领域。
朱兴明说,为了生存,创业公司要坚持以小搏大的常识;一旦过了生存阶段,就要思考另外一种方式,叫做以大搏大。
2016年,突破300多亿市值的汇川,大胆跨界到新能源电控领域。四大支柱业务正式成型:通用自动化、电梯、新能源汽车、轨道交通。
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板块,同样蕴含着朱兴明对“突围中国”的理解:时代是企业成功的最大概率。
也正是因为如此,2019年因持续投入跌至利润和股价的低点,朱兴明咬定目标不放松:“只要汇川不被ST,就一定将汽车业务干到底!”
在2023年底的一场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,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介绍了自家汽车的超级电机等技术。眼尖的网友们发现,小米汽车的超级电机与汇川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如今,汇川技术体系内运营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的唯一主体——联合动力,正被分拆出来独立上市,正式对接资本市场。
同时,这也是“汇川系”在创业二十多年后,第一次开拓上市公司版图。按照联合动力此次募资额和25%的最高发行股份,联合动力当前的最低发行市值约194.28亿元。
2024 年,汇川技术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。2024年前三季度,汇川技术实现营业收入253.97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26.22%;实现净利润34.15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2.08%。与同行企业相比,优势愈发显著。火星电竞网址
2006年,有名的跨国企业、世界100强想要收购我们。心力交瘁时有人送一朵玫瑰花,舒服吧?这时我在香蜜湖见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,我问他要不要把公司卖掉。他说了一句话非常鼓励我,“中国做企业的人很多,但是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只占万分之一,你是有企业家潜质的人。”
回顾汇川的业务板块,几乎每一次都是凭借着“八爪鱼”式的技术和产品积累,最终让汇川技术得以新的赛道上展露头角。
以汇川入局新业务的逻辑为例,朱兴明认为从时代的认知,到如何选择方向,中间有一个假设。假设是什么?就是两句话——“我们认为”、“我们应该”。
2007年,他给大家做了一个假设:未来工业自动化一定是综合产品的天下,而不是变频器的天下,伺服将是最重要的驱动产品。于是开始做伺服。
2016年,他又做了一个假设:汽车是汇川以大博更大重要的历史机遇点,所以战略性投入到新能源汽车赛道。
2020年,他再一次假设:数字能源是中国未来能源革命最重要、最持久的赛道,所以在放弃光伏逆变器业务后,重新投入到数字能源的怀抱。尽管当前行业竞争激烈,但是坚信汇川一定能够在这一赛道中脱颖而出,而且会发展得非常健康。
2022年,俄乌战争以后,他又假设: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的重塑,是国际化的大好机会。于是汇川逆向思维,开始积极拓展国际市场。
上面是他对时代认知提升后得到的一些假设,这些假设最终成为了汇川业务发展的基本方向。
但也正是这些假设,使得汇川技术的命运总是与GDP曲线、人口能源结构转变等时代要素同频共振,更与房地产政策、双碳战略等大事件息息相关。
这种思考和洞见,虽在一定程度决定帮助了汇川在市场站稳脚跟并赚得超额收益,但本质上却并没有改变朱兴明作为一名产品经理的身份。尽管这位产品经理非常优秀。
回顾汇川20年,每踏入一个新行业,该领域都经过了从0到1阶段,正在经历从1到100。而对于一家企业来说,从1到100固然艰难,但从0到1才是更难的。
无论是推出了电梯一体化产品和解决方案,改变了电行业的痛点;还是与宇通合作开发的新能源客车五合一总成,成为行业准入门槛;与中联重科共同开发了塔吊一体化,塑造了塔吊全变频的新格局......汇川技术的创新给行业带来的价值远低于给客户带来的价值。
一般认为,带领一个企业开辟新赛道,并通过创新所带来产业革命实现技术平权,推动和造福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企业领导人。特斯拉的马斯克、隆基绿能的李振国、TCL的李东生、比亚迪的王传福等都配得上企业家的称谓。
更关键的是,朱兴明虽然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已经褪去了华为身上的愿景、使命、价值观,但实际上,在汇川强调的“偏执精神”上仍能看到华为“狼性文化”的影子——四处出击,一旦选择了一个行业,就会一个劲地“砸”。
但华为已经经历过阵痛,成功完成了转型。任正非曾说,“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,处在无人领航、无既定规则,无人跟随的困境”“已感到前途茫茫,找不到方向”。